姜子牙多少岁出山

时间:2024-02-21 22:55:38编辑:小影

有个词叫中年压力,有很多人,人到中年了还是一无所成,看着身边的人富贵了,有钱了,而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甚至一贫如洗,这时中年的压力就爆发了。而此时又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一家的顶梁柱,可是却因自己的一无所成而无法支撑起这个家庭。这时有些人便感到十分的溃败,十分的崩溃,甚至没有勇气直面生活。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老祖宗很早之前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那些三十几岁没有很大成就的人,可以放宽心了,你的年龄还没到。

古人一周岁的“立志”

其实成事的第一步便是立志,中国古人认为,立志最早的阶段并不是三十,也不是二十。在古代,孩子一周岁的时候就要抓周,那个时候孩子什么都不懂,拿东西只凭直觉,因此古人认为一周岁时孩子抓周抓到了什么,以后就会从事什么职业。一直到今天,有些地方还延续着这种习俗。虽然今天看来,这种做法并不怎么靠谱,但是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古人对于立志的重视。古人从很早就明白,只有先立志才会有成事的机会。尽可能早地对下一代进行选择道路,然后对其培养。

同样的,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的“三十而立”中“立”并不是立业的意思,而是立志。三十岁的年纪,刚褪去了年少的青涩,这个时候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明确的志向和发展的方向,并且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十岁立志

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真正的立业,在今天这个社会上,三十岁还没有成就事业的人已经感到着急了,毕竟这个年纪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没有事业也很难成家,成了家也很难养家糊口,所以人到三十往往会感到迷茫,甚至备受打击。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真正的立业并不是三十岁该做的事情。三十岁要做的就是立志,要保证自己能够承担起责任,保证自己能够对社会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立志,对自己的人生尽可能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是四十不惑的基础。

四十岁不惑。四十不惑也并不是不迷惑的意思,而是经过几十年的阅历和闯荡之后,能够对自身和社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能辨别社会上的善恶美丑与是非,能够趋吉避凶。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四十岁没有立业也不用着急,凡事都必须有个过程,必须有基础。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的话,立业也很容易功亏一篑。

四十五岁出山虎

正是有了三十岁时的立志,四十岁时的阅历,才能筑成四十五岁时的虎狼之势。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四十五岁时才是立业最好的时期。这个年纪的人,处事更妥当,性格更沉稳,思虑也更周全,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毛手毛脚,更不会思虑不全。这个时候立业再难有什么能阻拦他,这正是虎狼之势。

前面几十年的隐忍与积累全都是为了四十五岁时的“霸业”,而这一切全都建立在前面几十年的立志上。如果没有三十岁时的立志,也就不会有四十五岁时的虎狼之势,这一点古人看得清清楚楚。因此相比于四十五岁立业,三十岁的立志更为重要。所谓有志不在年高,只要人心中有了志向,有了担当,不愁立业之晚。

有志不在年高

人生在世几十年,也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番霸业,既然这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也不用急着把时间往前推。相反,真正成就霸业的时候,越往后阅历越丰富,积累的经验越多,更容易成功,成功之后也不容易再被击败。对古人来说,只要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年龄再大也无所谓。这种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人经验的积累。

小结

历史的长河中,真真正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且年纪轻轻的人并不是很多。可以想想的是历史上的姜子牙、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以及三国蜀汉的刘备,再诚如三国的司马懿。这些人最终的成功,几乎都是在人生的后半段,给自己打下了不朽的基业。如果要是按照三十而立的话,历史上的姜子牙估计也就早早的入土为安了。

当今的我们能够直接借鉴古人几十年、几百年的经验智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在立业道路上的很多弯路,也不会在三十岁、四十岁还没有立业时感到挫败感到颓废。只要人有志向,立业是早晚的事情,与年龄无关。今天的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吸取几千年文化中的精髓,这些精髓能够为我们的成功助力。同时我们也要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中华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上一篇:被动离职

下一篇:中国东方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