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之木

时间:2024-01-14 17:30:21编辑:小影

1、誹(诽)。读fě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诽,谤也。从言,非声。”形声字。本义是毁谤。《广雅·释诂二》:“诽,毁也。”又《释诂三》:“诽,恶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诽,‘诽’之言‘非’也,言非其实。”由此看,声部非声中有义。诽是个形声兼会意字。

注意,在古代,这个“诽”并不是贬义词,而是私下里表达不满,表达不同意见。

《淮南子·缪称》:“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品德极高的人不求别人的赞美,也不避别人的毁谤,站得正,走得直,所有歪风邪气自会消失。《史记·乐毅列传》:“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遭到侮辱以至毁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

又指从旁指责过失。《吕氏春秋·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尧有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舜有供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汤有主管纠正过失的官吏,武王有供告诫君主的人所甩的摇鼓。舜的诽谤之木,相当于他的“意见箱”。据说,这里的“诽谤之木”,后来发展为现代的华表。

2、謗(谤)。读bà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谤,毁也。从言,旁声。”形声字。本义是毁谤。显然,它跟“诽”是同义字。但也有细微的区别,文末会详细解说。《广雅·释诂三》:“谤,恶也。”《玉篇·言部》:“谤,诽也。

注意,在古代,这个“谤”并不是贬义词。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我所得的已经很多了,哪里敢接受这样的高位而很快地招来官员们的毁谤《韩非子·显学》:“禹利天下,子产存郑人,皆以受谤,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大禹使天下人获得利益,子产使郑国得以保全,但都受到人们的诽谤,可见民众的认识显然是靠不住的。

上一篇:黔敖怎么读

下一篇:1kpa等于多少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