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第十二卷,为了告别的聚会。夜晚时,在岛屿上黄色的蜡烛亮光,4个人拉小提琴伴奏,在如此浪漫的气氛中莫言、余华、苏童、程永新谈了音乐、电影对写作的影响。
作家余华对乐曲也能听懂,乐曲表现的主题和意境,能感知到。欣赏水平很高。
余华说:“每个艺术家都有他们突出的品质,但是大部分音乐家的品质,你都是说不清楚的,但是柴可夫斯基可以说清楚,他最突出的品质就是绝望,所以你感觉他好像每一首曲子,都是最后一首曲子一样,如果没有这种绝望的品质,他写不出如此优美的曲子”。
莫言有边听音乐边写作的习惯,莫言说:“我86年有过一段,当时我是买了一个小录音机,就是那个随身听,可以放盒带的,放着音乐写作,逮什么听什么。它有一个立体声音乐频道,也放《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放京剧。你真正写作入迷的时候,你忘记你听什么了,但它这个旋律是在控制着你的。”
各人的写作习惯不同,那时几个年轻的作家在一起进修学习,住莫言楼下的一个作家,写作时需要安静的气氛。莫言写得兴奋时,脚不停的抖动声音很响,干扰了楼下写作的作家,他无法安静的写作。
苏童,莫言谈看电影的感受。
苏童说:“我认为看电影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看小说搬到荧幕上。是有这种感觉。看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各种各样的文学呈现,我不认为看电影纯属消遣,它是有营养的,而且好看。巜美国往事》这里头的音乐真觉得好听,好听到灵魂出窍。电影的回忆也是文学的回忆。文学跟电影、跟音乐、美术在审美上,在受众上,它有着一种一致的规律。‘’。
苏童是作家,看电影时会以作家的眼光,审美去看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情节。
莫言看了电影《放大》,写了小说《爆炸》。
莫言说:“我真是看了两部电影,回去写了小说。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放大》,看后我写了《爆炸》,一记耳光写了800字,我在人民文学1985年,朱伟发的。当时一个法国电影周放安东尼奥尼的五部电影,看了《放大》写了《爆炸》。”
莫言是把看电影中的情节,联想到自己写小说的情节上,学着情节应怎么处理运用最合适,关注生活中的一切,围浇以写小说有用为目的。莫言真是有心人。
普通老百姓看电影是消遣,是娱乐的心态看热闹,看时被电影里的故事所吸引,看过之后,什么都不会去想,甚至连电影讲述的主题内容是什么都不清楚,只记住了男女主角的容貌,或是某个场景。没有去想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的事。
写作还是有好处,看电影时会观察里面人物的情绪反应,他为什么是这种神情,姿态?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说的话会去仔细听,有时,因一句台词的精彩触动内心,记住这句话,甚至写下来。有时,会去推测故事的结尾。看完后会去想,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内容?写个看电影观后感。看电影脑力在快速运转。
莫言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喜欢摄影,书法字写得漂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的书屋,写了“山海经书屋”的书法题字,到时装表挂在岛屿书屋里。
看了这一期节目,了解了有的作家的写作习惯,边听音乐边写作,保持兴奋的状态写作。作家看电影是为写小说做准备的。一切为写小说而行动。全心全意扑在写小说的事情上。他们为文字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