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理咨询师做客《今日影评》 专业评析《我经过风暴》反家暴

时间:2023-09-12 15:00:03编辑:小影

2001年,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首次用影视作品的方式向公众展现了家暴之痛,而剧中安嘉和对梅湘南惨无人道的折磨也在现实中无数次上演。近几年,与家暴相关的社会热点频频登上热搜。时隔22年,电影《我经过风暴》再次瞄准反家暴题材,讲述了受害者徐敏在遭受丈夫陈均长期家暴的困境中,试图摆脱婚姻桎梏。电影用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婚姻悲剧,徐敏的抗争引人悲痛,令人窒息,也发人深省。当风暴席卷婚姻,你会如何选择?

8月18日,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师陈晶晶受邀做客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从专业角度出发解读电影《我经过风暴》,就其延伸的反家暴议题与广大观众朋友展开讨论。

家暴形式更为多样

暴力冲突易陷循环

做客《今日影评》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晶晶,从业心理咨询12年,时长超过8000小时。主攻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的她指出,虽然现在环境在变,但就像这部电影的写实呈现,家暴的本质和伤害依然存在,而且它呈现出来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据她介绍,家暴呈现的不同形式有一些是非常明显的,但还有一些非常隐秘,尤其是精神暴力,即不断用言语威胁和攻击去贬低妻子的价值感,从而去控制对方。此外,她也指出还有性暴力,即丈夫在妻子不愿意的情况之下强行发生性关系,当下需要更好识别家暴形式的多样化,以便提前做好警惕和预防。

片中,佟丽娅饰演的徐敏在不堪忍受家庭暴力后选择离婚,但仍会回过头再次踏入泥潭。对于类似“越陷越深”的现象,陈晶晶继续对《今日影评》表示,暴力发生之后,施暴一方可能会试图缓和矛盾,即将家暴行为进行合理化,甚至会进入关系的蜜月期。不过,新的矛盾、新的冲突一旦出现,暴力就会再次回来,这就会形成一种暴力循环模式,会让一个受暴者不知不觉地在婚姻漩涡中越陷越深。此外,她也指出“床头吵架床尾和”等熟悉话语也在不断降低受害者的价值感,导致其无力去做更多反抗。

律师建议诉诸法律

完善支持迎接幸福

为探知家暴受害者应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今日影评》特别连线采访北京大是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卫平。他由影片呈现的案件指出,在其发生的时代(十年前),整个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是不够的,片中的律师也做了错误判断,理应在男方施暴开端就要求他写悔过书。在他看来,随着家暴的升级,受害者的保护措施也要升级,比如报警,要求民警制作谈话笔录、询问笔录,这些证据对于打官司来说至关重要的,孩子、长辈等证人我也很重要。而离婚后一旦仍纠缠不清,可以到法院去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日常文质彬彬的丈夫,为什么会成为残忍的施暴者?陈晶晶对《今日影评》坦言,施暴者“养成”的过程是多样而复杂的,片中呈现的原因一是夫妻双方力量的不均等,二是男方本身就是在家暴家庭中长大的,本身也从受害者成为施暴者。“希望大家能够理性智慧地去看待婚姻,当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多了那一份关注和爱的时候,当我们的社会支持、社会功能越来越完善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个家庭就是幸福的。”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晚19:45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周一至周日黄金时间,点亮你每一个光影之夜。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那些年,我们追过的6部“少儿不宜”的电影

下一篇:别问为什么,这种片子绝不可能在电影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