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此行》上映了。
这部影片此前曾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期间收获不俗口碑,并最终斩获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它也是刘伽茵导演继《牛皮》系列之后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的院线作品。
9月6日,《不虚此行》在北京举办首映礼当天,鲁豫观影团也做了一场首映礼观影活动,先带部分影迷提前观看了这部电影。而在此次观影活动之前,鲁豫曾在另一场活动中与片中几位主创做过交流,当时聊了很多与影片创作相关的故事。这次映后,她在主创到来之前也和现场观众分享了一些当时聊到过的细节。
今天这篇文章,在分享映后交流内容之前,想先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这部影片的创作背景。
本片导演刘伽茵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她于199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专业,硕士毕业后便一直留校任教,她在北电读书时的主任教员正是本片监制曹保平导演。
刘伽茵曾在2005年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长片《牛皮》入围戛纳及柏林国际电影节,当时名动国际影坛,这部作品也因其独特的视听语言被许多影迷视为“中国独立电影界的传奇之作”。
2009年,刘伽茵拍的《牛皮2》再次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而正当人们对这位青年导演寄以更多期待之时,她却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沉寂期。《不虚此行》的故事正是在这期间产生的。
电影的主角闻善,原本是一名编剧,因人生困惑失意转行以撰写悼词为生。在写悼词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委托人,倾听他们描述逝者生前的样子,用文字送逝者最后一程。
影片英文片名All Ears,正是这个人物的属性——洗耳恭听。电影主人公非常用心地倾听每个人的故事,如鲁豫所说,已经故去的人是没有声音的,但闻善又将声音重新赋予他们,把这些可能从来没有成为过主角的人变成了某个故事的主角。
《不虚此行》的故事雏形最初浮现于2015年,刘伽茵真正开始动笔去写剧本大纲和分场是在2019年,彼时距离《牛皮2》刚好已过去十年。闻善这个人物其实就是导演刘伽茵对自己过往十年的一个总结,是她在这十年间不断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着答案的真实写照。
影片开头有一个非常短暂的空镜,拍摄闻善家里的书架,上面绝大多数都是电影类书籍。那些书是刘伽茵从自己家里运过去的,涵盖了她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时期的一些读物,其中就包括影响她走上电影之路的书籍。
影片中,孙淳饰演的老师与胡歌饰演的学生,也是曹保平与刘伽茵这对师生的一种映照。戏内,老师一直鼓励闻善继续创作。戏外,曹保平也在刘伽茵沉寂的十年里一直鼓励她继续拍电影。在曹保平看来,刘伽茵的风格太过独特,不应该放弃创作。
《不虚此行》的剧本最初给到曹保平时,刘伽茵很慎重地写下一行字:“如喜约饭,如不喜亦约之。”而曹保平看过剧本后非常喜欢,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支持刘伽茵一定要把它拍出来。
刘伽茵在上影节拿奖后感谢曹保平,说“我18岁考上电影学院,他是我的主任教员,后来考上他的研究生,从我18岁到我现在41岁,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都在支持我,让我不要偏离航向,没有曹老师就没有这个电影。”
影片中闻善常去的地方——殡仪馆、动物园,也是刘伽茵生活中常常会去的地方。有几年她经常去殡仪馆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坐在椅子上想:我这样的人在这儿能做点什么。渐渐地,她的脑海中幻化出一个人物轮廓:他是一个写悼词的人,他用文字送大家最后一程,他总是能够很专注地倾听他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在刘伽茵看来,悼词本质上是在帮助人们保存逝者的样貌,同时也在记录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它甚至还会影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当你代入闻善的视角后会发现,那些已故的人其实从未离开,活着的人仍然会带着他们的声音、习惯、叮嘱、愿望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生者被逝者的爱继续包围、继续滋养。
而在鲁豫看来,悼词是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点,因为在悼词和讣告这些文字当中,生命没有了尊卑高低之分,所有人殊途同归,完成了最终的平等。
她还在映后推荐了一本2008年出版的书籍《讣告》,里面收录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讣告栏里曾刊登过的201篇讣告,其中包含戴安娜王妃、教宗约翰·保罗二世、黑泽明等人,也包含独裁者、骗子、消防员,甚至还有一只鹦鹉,这些讣告主人公的身份、行业、生命历程形形色色,没有统一标准,因为《讣告》的作者相信,每个生命里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在电影《不虚此行》中,你也能感受到这样的平等。
闻善在写悼词的过程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这些人中有与兄长爱恨交织的兄妹,有因工作太忙而疏于陪伴父亲的儿子,有在异乡漂泊打拼的创业者,有豁达抗癌为自己预约悼词的老人,有和逝者素未谋面却为其讨要说法的耿直姑娘……
男主角真诚倾听、观察、记录着他们与逝者之间的故事,在倾听记录的过程中,他亲历着那些悲伤与遗憾,用文字的力量慰藉逝者的亲朋好友。与此同时,他在这个过程不断积累到的善意也成为一束光打在他身上,温暖他,治愈他。
片中的五位逝者,除方阿姨外其他人从始至终都没有过容貌呈现,但观众却早已跟随闻善,听到了他们,看到了他们,了解了他们,抵达了他们。
刘伽茵早年的作品《牛皮》,其先锋独特的镜头语言让人印象深刻。而在《不虚此行》中,一些镜头语言仍然可以看到导演的作者性表达。比如一些主观的慢镜头特写,就完全吻合闻善这个人物的“慢半拍”性格。
还有闻善在与别人对话时背景总是各式各样的窗,也能够看出这个人物与外界交流的样态——一个看似封闭、与外界隔绝的人,其实在面对他人时,内心是完全透明的、敞开的。
片中还有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其中一个是吴磊饰演的小尹。这个角色更像是对平行世界中另一个闻善的幻想。相较于现实世界中那个性格纠结、喜欢逃避的自己,小尹所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与勇气,可能也是闻善心中一直向往、想要拥有的东西。他与小尹的对话,更像是他与另一个自我的较劲。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齐溪饰演的邵金穗,她是闻善世界的闯入者,在全片人物着装都是黑白灰的色调下,只有这个女孩,穿着一身色彩明亮的衣服闯进闻善的世界。这个人物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充满生机,给闻善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颜色。
像闻善这样的“i人”,能量通常比别人低一档,很多时候,其实需要邵金穗这样的”e人”来协助他们打开自己、敞开心扉,如齐溪所说:闻善像是一把锁,而邵金穗是能够打开他的那把钥匙。
《不虚此行》定稿于2021年,去年三月开机,四月底杀青,拍摄历时一个半月。男主角胡歌在看到这个剧本之前,也曾经历过亲人离世,内心有很多伤痛与遗憾,用漫长的时间才逐渐消化这个事实。他知道,作为家属去写一份悼词时,需要经历怎样煎熬的过程。
他一直觉得自己与闻善的底色很像,也经常会自我矛盾、纠结,内心有很多挣扎,他将这种感受与情绪体验融入到角色中,让闻善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刘伽茵曾对胡歌说:“这个故事如果有一张脸,就是你的脸。”
对刘伽茵来说,一个故事从被讲述到被接收,是真正地“完成”。电影也一样,从最初有了雏形到最终上映,期间会经历很多次“完成”的时刻,比如杀青,比如定剪,但直到电影上映、与观众见面,才算是这部电影真正地“完成”。
如今,电影上映了,才是《不虚此行》真正完成的时刻。
它的沉静与克制放在当下主流电影环境中,可能会像人群中的闻善一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它绝对是值得一看的华语佳作,正如一些提前看过这部电影的影迷所说——“叙事如流水潺潺般平静,但每一笔却又铿锵有力地落在了观众心上。”
希望你看完之后,也能觉得“不虚此行”。
以下是来自鲁豫观影团影迷的无剧透影评
-鲁豫观影团影迷-
评价《不虚此行》
@ 超大杯燕麦拿铁去冰
感谢鲁豫观影团提供的观影机会,让人不虚此行了一把。对整部电影最喜欢的莫过于故事情节没有任何刻意煽情,叙事如流水潺潺般平静,但每一笔却又铿锵有力地落在了观众心上。我们会如何讨论死亡?导演刘伽茵给出了她的答案。她选择用一种十分冷静的镜头来记录一个人、一段关系在经历生离死别的最终章。闻善写悼词的这趟旅程也是在不断地找寻自己,我相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闻善。
在映后分享的环节,鲁豫姐提及的“窗户”这一视觉语言也是在观看影片时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那个出租屋的窗户下喂养流浪小猫、在地下室的动感单车前“贴”了一面窗.….窗户是希望,是普通人手中握着的最后一根稻草。胡歌、吴磊两位演员克制内敛的表演让大家看到了两位演员身上的可能性,期待未来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我想,9月9日,我还会走进影院,为它留出两个小时。
@ 一只仙女宁
之前看到胡歌和吴磊三搭时,就在想这次该是怎样的组合了,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不知道是不是合作较多,总觉得他们两个身上都有一些彼此的特点,都是会用心感受角色、不浮躁、踏实稳重的人。很感谢鲁豫观影团,让我能见到主创团队,更加感受到了他们赋予角色的意义。生活大于一切,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开心快乐地生活,不一定要灿烂辉煌,留在平凡的第二章也无所谓,做你想做的就好。
@ 一只小蚊子呀
人的一生怎样才算不虚此行?带着这个问题看电影,看完电影大概也有了答案,会思考在自己过去二十几年的人生里,会有哪些瞬间让自己觉得,这一生有过这样的瞬间足矣。所幸有这样的瞬间,有不止一次这样的瞬间。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没有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剧情,却会让人思考很多,关于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关于死亡~
@ 小熊Vivian
电影很美,没有拍摄手法的炫技,没有鸡汤或说教。大量的留白就像在阅读一本书,可以对某个情节反复琢磨,可以合上书本休息片刻,重要的是自己的体会。虽然说电影是关于去世的人,却始终还是关于活着的人如何抱紧不放和如何放手。喜欢电影里关于“到站了”的说法,平静地就像对不同站的老朋友挥一挥手,叮咛几句后各自走向自己的旅途。男主的职业甚至没出现一个正式些的词汇,他只是一个写悼词的,一个仍然能做主角的普通人。影片取景北京,取景于那些我在生活中不断经过又留下回忆的地点。那些熟悉的口音,熟悉的街道,让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在我身边,而为它,我已经准备好“all ears”。感谢鲁豫观影团给我机会提前看到这部佳作,我已经打算等上映二刷了。
以上来自鲁豫观影团影迷
映后环节,鲁豫也和主创们聊了聊关于《不虚此行》里的一些细节以及台前幕后的故事,一起来看
-鲁豫对话主创-
《不虚此行》
监制曹保平:
《不虚此行》的片场很安静
鲁豫:导演说电影有不止一次完成的时刻,每个工种可能会有不同感受,作为监制,您会有和导演一样的感受吗?
曹保平:从监制的角度来说,好像我说完成它就完成了(笑)。因为创作永远就没有头,总有一个人要喊停。我觉得对伽茵而言,这部影片肯定也会有它遗憾的地方,但电影其实就是这样,它是一个众多工种和众多人集合在一起的工作,每个人都要决定他该决定的那点儿事。所以从监制的角度,我要负这些(把控的)责任,但我也给了伽茵非常多的时间让她剪辑。
鲁豫:我相信不同导演,片场的整体氛围也是完全不同的。我记得您有一次在访问时说过,伽茵的片场好像是在进行“秘密拍摄”,您具体描述一下,她的片场跟您片场氛围的不同。
曹保平:我的片场永远听着我在喊,她的片场永远听着她的低声细语——我们可以这样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停了。哈哈哈,大家都很安静。
鲁豫:悄悄说话,但很符合影片的整体氛围。
导演刘伽茵:
回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鲁豫:导演我记得上次交流时你有讲过,2015年、2016年常常去殡仪馆观察生活、观察人。在那个时候,你有没有观察到一些后来给你启发、给你灵感的人?就类似于闻善这样感觉的人,有吗?
刘伽茵:其实当时在殡仪馆,我除了观察去那儿办事的人,还有一个部分就是观察很多工作人员,感受整个环节流程上不同工作人员的神态,听他们和家属们所说的话,这个当时对我感触很深。我从小到大有过很多次去殡仪馆的经历,最早是在80年代,所以那个地方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着非常多不一样记忆的地方。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那样一个空间里面,一早等待的人群在静静地聊天,大家所聊的内容其实就是记忆,我们都记得我们和逝者之间的故事,记得TA曾经给予过的关心、给予过的帮助,我觉得那是一种很温暖的氛围,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鲁豫:上次交流时还有个细节忘了分享,就是所有闻善出现的情景里,他自己或是他与别人对话的时候,背景绝大多数都是一扇窗,各式各样的窗,这有什么特别的考虑、意象在里面吗?
刘伽茵:这部电影因为有一个平视生活的视角,所以我们其实在表现建筑上会比较注意,比如我们经常会选择(的场景),是即便他(闻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地方,也仍然能和外界之间有一个交流。很多场景他都是靠着窗户的,我觉得这也是闻善的性格,就是他会找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靠在这儿。像闻善和妈妈通语音的那一场戏,我们在北京动物园选了一个北极熊馆,那里有一条蓝色的走廊,也是半封闭半开放的一个空间,闻善后面也有一个落地玻璃窗,我觉得这样的取景很像这个人的性格,那个空间就很像他会选择去待一会儿的地方。
胡歌:
我不会让闻善轻易地离开我
鲁豫:影片中闻善讲的是安徽黄山方言,这个口音变化的过程可能对于你来说会有难度,但是不是也会帮助你更接近那个人物?
胡歌:是的,其实我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这部影片中,闻善只有在和妈妈打电话的时候说的是家乡话,在其他时候说的都是普通话,而且是被标准化的普通话,他的老师也说过,他刚来的时候还有口音,现在好像已经被同化。我觉得其实就是作为一个个体,他在北京这么大的一座城市里,他被这个环境所改变,但是这个改变只是外在的改变,而他的内在并没有被改变,他没有被外在的所谓标准同化或者妥协,他内心还是有坚持,所以在我看来,这也是这个人物的一个反差,就是他有被改变的地方,但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坚持。
鲁豫:影片中闻善出现的很多对话场合背景都是窗,就像前面导演说的,他好像总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把他护住的角落。那作为主演,你又是怎样看待这种设计的?
胡歌:以他的个性来说,他需要有一个空间,空间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在人群中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格格不入的一个状态。那么窗户在我的理解就是,虽然它跟外界有隔断,但它是透明的,这其实也是闻善对外的一种接触和交流方式,看似他是一个有些社恐、非常内向、无法接近、特别慢热的人,但是在倾听过程中,他是完全打开的,并且他有他的主动性。
鲁豫:不知道你在过往的拍摄过程中,每部戏杀青之后让角色离开你是不是会需要一段时间?比如闻善这个人物,他是在你拍完电影之后就已经离开你了,还是多少会存留在你的生活状态当中?
胡歌:我们在上一场回答了一个问题,说输入法输入三次就会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其实对于演员来说(更是如此)。你和角色的相处时间可能要用三个月或者更长,比方说我和闻善,我跟他从相识到这个戏杀青,到今天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你说他会真正地离开我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他一定会对我有这样那样的影响。而且对于闻善这个角色,我是百分之百完全敞开的,因为我喜欢这个人,我看完剧本就想成为他,所以我不会让他轻易地离开我。
鲁豫:我觉得每一个角色可能在结束之后,多少都会有一点留在创作者的身体内,跟他一起成长,这也是个蛮奇妙的过程。
胡歌:嗯,其实有可能他留在我心里或者记忆里的不是一个具象的人的样子,可能是性格中的某一个点,或者是行为上的某一个点。
吴磊:
如果成为不了小尹,就与他和解
鲁豫:小尹这个角色的难度在于,他对观众来说既是“真实的”,同时又是闻善“虚构的”,你在表演过程中是怎样拿捏这个分寸的?
吴磊:其实我们围读的时候,至少我心里非常没有底,但好像到了现场之后,到那个空间里大家一排演,一切又都合理了。也很佩服导演,经常会用一些对称的关系来拍小尹和闻善的的部分,这样的镜头语言其实很帮助我们的表演。偶尔我们的表演也需要一点统一性,可能要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有一个较为协调的节奏,这其实是我以前也没有演过的,我觉得特别有趣,算是有点“方式”在里面,我觉得这点也是我最难的部分吧,其余的就听导演指挥,就还OK,拍得很开心。
鲁豫:小尹这个人物最后终于有变化了——帽子摘掉了,换了毛衣了,有一点点胡子了。你觉得如果再有续集的话,这个人物应该怎样发展,有想过吗?
吴磊:我想过,我还跟老胡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哎呀,是什么样子?他给了我一个很明智的答案,他说——你下个戏的样子就是小尹以后的方向。这也给了我自己一个感觉,就是小尹的生活其实跟我的生活也差不多,他可以有很多方向,我也可以有很多角色,其实跟大家也一样,大家其实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想成为的样子,但如果成为不了,你也可以放下小尹,和解他。
鲁豫:真好。那如果未来你跟老胡再有合作的话,会比较希望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物关系?
吴磊:你(指胡歌)说吧,你随便说一个。
胡歌:这怎么能随便呢!(笑)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吧,我们既然这么熟了,我觉得什么都可以演。
齐溪:
感谢张玮玮的妈妈给了我灵感
鲁豫:我这次再看第二遍注意到,金穗走路的样态跟你平常是完全不同的,她是有点晃的。这个人物所有外在的设计,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女孩就应该是这样,因为她是热情的、纯真的、非常生猛的、还没有经过生活锤打的。你当时在设计这个人物时,具体是怎样一种考虑?
齐溪:当时知道我演的邵金穗是甘肃天水人的时候,我就到处问朋友当中谁是那边的人,能想到的就是张玮玮,他是甘肃白银的。我问他,能不能给我说一些西北人的特质?他说,我妈就是天水人。然后我就开始天天骚扰阿姨。很感谢阿姨,她给了我非常多关于邵金穗的创作灵感,她就是很活泼开朗的这种性格,有什么说什么。我那时经常跟阿姨攀谈,得到了一些信息,然后加在邵金穗的创作里边,我非常感谢她,其实真的是借鲁豫姐这儿再跟阿姨说一声感谢。剩下的就是和曹老师、和导演、和胡歌吴磊我们一起碰撞出来的一些感受,一点一点地把邵金穗这个人物给捏乎成型的。
甘昀宸:
“塑料普通话”给了我很大帮助
鲁豫:老陆这个人物设定是湖南人,但其实你是新疆人对吧?在口音上你是怎么去练习、贴近这个角色的?
甘昀宸:是的,为了学这个湖南普通话,导演会每天把第二天要拍摄的台词先由组里一位湖南长沙的老师录下来,然后我再学。但我总觉得,一个演员要想把一个戏或者一种语言完全地融汇到自己的表演当中,可能还是需要你真的有那个语言环境,所以那段时间我在家里边跟我老婆基本上就是用“塑料普通话”来沟通,因为她是湖南人。最后到了现场去说这种话,它反而给了我一种无法跳跃出老陆这个人的“表演条框”,但这个条框特别对,不然的话可能那个飞跃的东西会影响到这部电影的气质,所以这个语言真的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赵倩:
我为什么没多准备几个方案呢
鲁豫:赵倩老师当年有一部电视剧我非常喜欢——《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她在里面演一个泼辣厉害的妹妹,推荐大家去看。那这次的表演可能对你来说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因为绝大部分的戏都是面对一个镜头,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次的表演感受吧。
赵倩:很感谢你还记得那部作品,那是我大学毕业回到北京的第一部作品。那在这个电影里,我这场戏就是对着镜头拍的,刚才曹保平老师说刘伽茵导演在现场都是“我们还可以这样吗”——她的确非常非常的温柔。但是我想告诉在座的观众朋友们,其实伽茵导演的要求是非常严格、非常高的,我觉得她的要求是在“好”之上要“更好”的那个层次,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我拍了很多条,当时我曾经一度在想,赵倩你为什么没再多准备几个方案呢。当然我肯定没有只准备一种方案,但是伽茵导演的要求让我觉得我应该准备得更多。其实一部影片的诞生,有很多很多细节都是我们无法完全用语言一点点呈现给大家的,这里面有很多共同的创作,我现在还没有看到电影是什么样子,但是我非常非常地期待。
鲁豫观影团 · 推荐理由
影片的沉静与克制放在当下主流电影环境中,可能会像人群中的闻善一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它绝对是值得一看的华语佳作。一些提前看过电影的影迷说,“叙事如流水潺潺般平静,但每一笔却又铿锵有力地落在了观众心上。”希望你看完之后,也能觉得不虚此行。